来源:
发布时间:2023年03月07日 浏览次数:研编形成“十四五”实施方案研究报告,支撑五部委完成印发工作,为“十四五”全国地质找矿工作提供根本遵循,对守住国内能源资源安全底线、保障能源资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统筹部署全国“十四五”地质找矿工作,研究提出全国“十四五”1079处重点找矿区域,划分“四区”,明确找矿阶段和目标任务。
首次系统划分全国地下水资源1-5级分区,实现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单元统一化和标准化。首次建立地下水资源在线评价系统,实现“全国-流域-省”三级评价在线协同。首次实现了基于国土“三调”的地下水资源评价,规范化编制形成《国家地下水资源年度评价报告(2021)》,全面阐述了我国年度的地下水量、质及变化。首次设计构建了年度水资源“主题+国情数据+进步”的范式,编制形成《国家水资源调查报告(2021)》。
该报告系统总结了1999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开展266.5万平方千米1∶25万土地地球化学调查、构建3657个国家级和6374个重点区域级监测网络、形成“调查-监测-分析-评价-认定-信息化”全流程技术方法体系,以及支撑国土空间规划、土壤污染防治、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等方面的工作进展与成效,彰显了地质调查成果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基于调查获取的4000余万条数据,报告中首次全面评价了覆盖我国83%耕地的266.5万平方千米土地地球化学质量状况,从地球化学综合质量、养分状况、重金属、硒、碘、氟、有机质、酸碱度等8个方面,形成了对我国土地地球化学质量的科学认知,为国家土地资源保护和利用、农业生产布局优化和粮食安全保障提供重要科学支撑。
该成果首次提出塔里木盆地志留纪为潮控型海湾复合沉积体系,明确潮控三角洲是塔西北最主要的勘探类型;首次建立塔西北沙井子构造带志留系“断裂主控、多期充注、晚期为主”的油气成藏模式;建立了四川盆地西南缘龙马溪组残留向斜型页岩气富集模式与低缓褶皱雷口坡组天然气成藏模式,系统总结了雷口坡组“近源供烃、沉积-岩溶控储、新构造控聚”的成藏主控因素,为实施调查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该成果揭示了“盆地裂后期控层、沉积相带控储、层序凝缩层封盖”的地质规律,明确裂后期沉积层有利咸水层封存地质体;创建基于地层体积模型、相控砂地比计算模型、砂岩孔隙度函数模型和二氧化碳温压场空变模型的模型体积法,用于海域盆地级和区带级封存潜力评价,有效解决了关键参数的科学取值问题;创建双指标体系耦合分析法,通过关键指标体系和必要指标体系的耦合分析,实现盆地级和区带级的适宜性定量评价;系统完成我国海域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潜力评价。
该成果中提出重稀土矿超常富集机理和判别标志,实现稀土矿地球化学勘查理论技术创新。
该成果形成“长排列-大震源-宽频”地震调查技术,大幅提升了深部地层成像品质,首次发现北印度洋重点海域广泛分布中生界白垩系烃源岩,拓展了油气勘探新领域。首次提出印度扇近海盆地为中-新生代叠合盆地,发育“多源供烃、断裂输导、复合成藏”油气成藏模式,优选油气有利区带2万平方千米,打破了油气勘探的传统思路。
该成果提出了“多阶段多位成矿”成矿模式,创新了“3定2参”1∶2000地质填图等技术方法,探索水化学、生物化学和高光谱遥感找矿等绿色调查方法,不断完善高原生态脆弱区“三位一体”综合调查评价体系。
该成果构建了自然资源综合调查的技术体系和组织体系,明确了核心业务定位和主要方向。厘定了地表基质的概念内涵与分级分层,构建了地表基质调查技术方法体系。编制完成全国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研究体系建设总体方案,建立了水-土-气-生多参数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观测模块。
该成果实现了岩心多参数数字化技术创新,建立共建共享新格局,科技创新与综合应用取得新成效,技术在国内外市场实现转化应用取得新突破,打造了国际化的岩心数字化团队。
该成果采用先进的“三轴惯性稳定平台+石英挠性加速度计”研制方案,突破角秒级惯性稳定平台、超低噪声重力传感器、4级精密温控和小型紧凑复杂构型等关键创新技术,自主研制出三轴稳定平台航空重力仪,核心部件全部实现自主设计和国产化。
在国际首次提出了深海稀土成矿物质循环模式。在国内率先开发了全自动海水进样系统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在线联用海洋流体超痕量元素测试技术,解决了海水和孔隙水的高倍数富集的关键难题,系统分析了深海稀土赋存的三大载体“海水-孔隙水-生物磷灰石”的稀土元素特征,厘清深海稀土元素“自上而下”迁移和循环全过程,填补了深海稀土循环研究空白,发现孔隙水对稀土元素的保存是深海稀土富集的主要物源。
该成果研发出高纯石英Ca杂质元素定向除杂技术,实现4N8级高纯石英提纯技术重大突破。研发含钙矿物精细浮选分离除杂技术。研发白云母伟晶型高纯石英“酸浸-煅烧-酸浸”化学除杂技术,通过煅烧温度调控避免云母物相转化的同时最大程度打开石英矿物包裹体,深度去除石英晶格内杂质。
该成果揭示了强震过程中断裂浅部可产生高温熔融,颠覆了熔融作用及其相应力学属性只存在4公里以深的干的环境的传统观点。提出了浅表重力负荷变化可造成地下断裂结构面急剧变化的全新认识。提出新生地震断裂在裁弯取直作用下形成宽泛的块体边界带的新观点和强震孕育发生模式。准确评估了鲜水河断裂带的未来强震危险区并在2022年四川泸定Ms6.8级地震中得到了验证。确定了强震孕育环境和青藏高原地区走滑断裂产生同震地表破裂的最小震级。
自主研发了近海底移动探测系统。设备国产化率超90%,工作水深超3000米,移动速度达1.2米/秒,应用前景广泛,实现了我国深海探测设备自立自强。世界首创高集成度近海底保真取样系统。研发沉积物、孔隙水、底层海水保真取样器,实现高稳姿态、高分辨率、低扰动、无污染取样,有效解决了因常规取样而引起的样品扰动、气相组分散失、微生物死亡、氧化态改变、有机组分分解的国际难题,填补海底原位探测和保真采样关键技术空白。
该成果通过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获得了拉萨地体南部地壳精细结构。采用深部构造和地球物理学相结合,揭示出南、中拉萨地壳的物性差异。研究显示,南拉萨和中拉萨地壳物性差异较大。南拉萨地体地壳为新生地壳物质,中拉萨地体地壳主要为古老结晶基底。
钛铁矿选矿回收粒度下限实现新突破。技术工艺与选矿装备的集成应用创新。成功应用精细分级浓缩-梯级磁选-柱机联合高效短流程,开发了一整套超微细粒钛铁矿精细分级、高效浓缩、梯级磁选预富集生产实用技术,实现了超微细粒、低浓度下钛铁矿的高效富集。超微细粒钛铁矿绿色特效浮选剂研发。实现浮选钛精矿产品质量46%以上,浮选作业回收率89%以上。超微细粒钛铁矿无传动浮选技术。
该成果系统开展雅下极其复杂山区基础地质、地球物理、地应力测量及流域性地质灾害链调查监测勘察等工作,完成东构造结地区构造稳定性、地面稳定性和岩土体稳定性评价,揭示了工程区强构造带内断裂活动导致工程错断、地形急变带复杂应力场导致工程岩体灾变和流域性地质灾害链致灾等重大地质风险,提出了强烈构造带内重大工程场址评价方法与选址安全岛理论。建立了极高山区高位地质灾害风险源垂直分区分段识别监测新方法,提出了雅鲁藏布江大拐弯无人区高位地质灾害链本底数据库、分布规律与成灾模式。
首次发现中元古代早期的氧化事件,颠覆了地球中年期沉寂10亿年的经典认识,揭示了最早大型真核生物演化与地球增氧事件的关系。首次完整重建了新元古代雪球地球事件期间海洋的氧化还原状态演化,发现雪球地球期间的海水含氧,非完成还原,从而揭开了真核生物穿越雪球地球的迷雾。
该成果识别出了阿拉善大型右行走滑双冲系统,并在北山地区以及造山带东段的温都尔庙、双井、解放营子等地区也发现晚二叠世-早三叠世韧性右行剪切带。综合已有的多方面数据和资料,发现并厘定了一条横贯中亚造山带南缘的晚古生代末-早中生代近东西向右行韧性剪切系统。
。ň:《中国矿业报》)